首页    中国航天    文昌发射场:奋进在中国航天高质量发展的春天里

文昌发射场:奋进在中国航天高质量发展的春天里

创建时间:2023-02-16 08:56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 刘洋 通讯员 李帆 徐斌如

嫦娥五号实现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中国行星探测之旅,“天和”“问天”“梦天”连战连捷,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近年来,文昌航天发射场用一次次成功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中国精度、中国速度,不停创造中国奇迹!

舱箭组合体转运路上,红旗招展。通讯员 李帆 徐斌如供图

发射能力全面提升

2021年3月12日,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在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

这是首次在文昌成功发射的又一种新型号运载火箭,填补了我国高轨运载能力空白。

自发射场成功启用以来,长征七号、长征五号、长征五号B、长征八号相继在文昌首飞成功。

5年时间5种新型号,运载能力从2吨级到25吨级不等,基本覆盖低、中、高轨,构成了布局合理的新一代大、中型运载火箭型谱。

航天路标指示牌。通讯员 李帆 徐斌如供图

航天行业有一句老话: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让中国航天开启大火箭时代,标志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行列。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升空,这是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开启了中国载人空间站建造大幕。

“胖五”系列火箭超强的运载能力,为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实现飞天梦想提供了更多可能。

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搭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成功,开启我国行星探测之旅。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将嫦娥五号送入预定轨道,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

2022年10月31日,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的梦天实验舱重约23吨,是当今世界单体最大,中国最重航天器。4天后,梦天实验舱完成转位,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

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空间站,中华民族千年天宫梦想终于实现。

梦天实验舱由火箭搭载,从技术区前往发射区。通讯员 李帆 徐斌如供图

发射保障能力大幅增强

火箭要上天,关键在于地面测试发射保障能力。

自2019年长五遥三复飞以来,文昌发射场跑步进入高密度,发射数量从4年5次提升至年均发射5至6次。

2022年中星1E、梦天实验舱和天舟五号任务3发并行,给发射场地面保障带来了巨大压力。

“我们顶住了3个航天器同时测试,2个航天器同时加注的压力。经过这次检验,发射场航天器保障系统可以有效应对高密度并行任务。”航天器厂房负责人史祥健对于完成新的任务充满信心。

2021年,天舟二号发射前夕,火箭突发故障,任务连续两次推迟。

做出推迟发射决定后的第一次讨论会上,除了研究火箭如何尽快排除故障并组织第二次发射外,讨论最多的是地面设备能不能坚持住。

低温推进剂加注指挥员在控制室工作。通讯员 李帆 徐斌如供图

长时间低温浸泡的加注管路和高压气供气管路都将超负荷工作。

为了保证燃料加注后火箭舱段环境,发射场保持连续供气近60小时无故障,远超设备预计供气时长,加注系统也圆满克服了大流量推进剂泄回、加注的难关。

地面系统负责人张继表示:“经过连续两年的考验,发射场地面设备完全具备应对高密度任务和各种突发情况的保障能力。”

用创新创造纪录

文昌发射场是我国最年轻的发射场,也是最有前景的发射场,屡屡打破发射新纪录。

2022年2月27日,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搭载22颗商业卫星发射成功,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新纪录。

这种“共享拼车”方案,极大压减了航天器发射成本,为后续商业航天提供了有益参考。

火箭测试周期是发射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发射场一直在努力压减测试周期,为后续提升年发射量进行充分准备。

任务成功后的合影。通讯员 李帆 徐斌如供图

天舟四号任务,他们将火箭测试周期缩短至27天,相比长征七号首飞整整压减了15天;优化加注发射阶段测试工作,将发射区总时间压减至3天。

为缩短发射日测试时间,他们积极探索实施液氧煤油并行加注。经过多轮次反复地面实验,不停优化方案,终于在把发射日流程精简至8小时。

大胆创新一直是每个文昌航天人的目标。据悉,今年他们还将在长征五号测试流程优化上做出新的尝试。

为满足空间站交会对接要求,去年文昌发射场4次空间站全部实施零窗口发射,这也是我国大火箭首次实施零窗口发射。

“01”指挥员廖国瑞、王宇亮带领各系统反复研究预案,优化射前10分钟流程,最终点火时间和预计起飞时间相差在毫秒级。

天舟五号任务更是实现了2小时快速交会对接的世界纪录。

图为廖国瑞。通讯员 李帆 徐斌如供图

人才方阵振翅高飞

每次发射要做到万无一失,一流的测试发射队伍是关键。近年来,文昌发测站始终把人才培养当做党委工程来抓。

近两年来,发射场“01”指挥员陆续出现新面孔,长征七号改、长征八号首飞“01”指挥员马亚奇,空间站建造“01”指挥员双子星廖国瑞、王宇亮等走向台前。

文昌发射场首位女性“金手指”刘巾杰,最年轻女指挥周承钰等发射场巾帼群体开始勇挑重担,渐渐被人们熟知。

发射场区分指挥人才、技术人才、操作人才分类培养。

24小时不间断巡视供电机组。通讯员 李帆 徐斌如供图

一名供电操作手在塔架内部检查线路。通讯员 李帆 徐斌如供图

阳衡东是操作人才类的代表,今年已经是他在供电系统工作的第26个年头,他的目标一直是成为大国工匠。他熟悉每一条供电线路走向,出现故障后总能快速定位。在任务间隙期,他还现场负责了场区供电线路改造和应急油机建设等项目,让任务用电更加稳定。

高鹏还记得他第一次执行火箭吊装任务时,每一个动作后总需要反复微调才能让火箭停在指定位置。为了提升精准度,他带领系统人员制作吊装模型,改进训练方法,在比武中拿出了蒙眼摸阀,起吊铁钉一次入瓶等绝活。

如今,高鹏已经成长为吊装系统指挥员,在去年高密度任务中做到了2天之内先后完成长征七号垂直总装和长征五号舱箭对接。

据了解,发射场还将继续推出新的“01”指挥员和分系统指挥员。

五年来,文昌发射场一直牢记嘱托,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屡创中国奇迹。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他们将继续强化使命担当,勇于创新突破,用团结奋斗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航天人家属与纪念牌合影。通讯员 李帆 徐斌如供图

相关资讯

航天头条
商业航天
深空探测
航天人物
航天科普
国际航天

商业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