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航天人物    祁思禹:“想当年,我们成功的法宝就是: 不怕难,不信邪!”

祁思禹:“想当年,我们成功的法宝就是: 不怕难,不信邪!”

创建时间:2021-08-13 12:08

日本人说我们的计算机根本不可能搞成返回式卫星,但我们不怕难,不信邪,用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测量回收狠狠地回击了他们的质疑,而这六个字正是我们当年的成功法宝!

图片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阳光明媚的客厅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原副总工程师祁思禹虽已年近9旬,却依旧精神矍铄,追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老人家的言语之中满是骄傲与自豪,在场的年轻听众更是无一不感到热血沸腾。

图片

祁老精神矍铄

近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部软件室策划组织了一堂特殊的党课,该室科技工作者代表来到祁老的家中,聆听老前辈讲述航天测控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通过回忆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激励“牧星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图片

祁思禹正在带领科技人员在机房分析研究航天器飞行参数

“刚到桥南公社的那段时间,白天的时间都是用来搞建设、盖房子的,只有到了晚上大家才开始凑在油灯下研究技术,崇宁中学教室里粗糙的木桌上,验算的图纸经常堆得满满的……”

作为从桥南创业时期就投身航天测控事业的第一代航天测控人,在祁老的讲述中,前辈们白手起家、从零起步的艰难历程在后辈们的面前徐徐展开。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事决心和创业劲头让大家敬佩万分,而对于祁老而言,他职业生涯里最难忘的经历当属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测控回收任务中,那扣人心弦的三天三夜。

1975年11月26日,我国首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的那一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指挥大厅内一片欢腾,在庆贺卫星发射成功的热烈氛围中,祁思禹却感受到了非同寻常的压力。“领导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卫星发射成功了,能不能顺利返回就看你们的了!我们听了以后倍感责任重大,把心思全放在了各类数据的分析计算上,不敢有任何的掉以轻心,也不敢有任何的麻痹大意。”祁老如是说。

图片

祁思禹计算数据使用的纸带

当年,接受返回式卫星测控和回收方案的编程任务后,祁思禹带领团队一干就是五年,手工编制和修改了近4万条指令程序,而他满头的白发正是在这期间“熬”出来的,那时候,祁思禹才不到40岁。

“返回式卫星上天没多久就出了问题,在天上提心吊胆地飞了三天三夜,我们同样三天三夜没合眼,分析当圈数据、准备下一圈跟踪,就这样一圈一圈地泡在那。”祁思禹向大家介绍道,“只要出现些许异常,我们就要在有限的跟踪弧段内应急处置。”

图片

活动测控方舱内,科技人员正在接收遥测数据

卫星飞行3天后,将按预定计划返回,测控大厅内严阵以待,所有人的心情既紧张又激动,在距离卫星脱离测控范围仅15秒的关键时刻,祁思禹果断指挥向卫星发送返回指令,而最终的计算结果显示,卫星返回舱在贵州六枝营盘公社成功着陆。

“320计算机计算出的卫星落点传到X-Y记录仪上时,大家争先恐后地涌了上去,就为了第一时间见证卫星安全返回到祖国土地上的瞬间,连来中心指导工作的原国防科工委钱学森副主任都挤不进去,那一刻,大家的眼泪、喜悦和兴奋的心情就这样一下子迸发出来了!

图片

科技人员正在实施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测控任务

祁老讲到这里,不大的客厅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种苦尽甘来的心情让在场所有的青年科技人员感同身受。

三个月前,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与中国空间站一同精彩亮相的还有由该室牵头研发的西安中心新一代中心计算机软件系统。潜心研发多年,只为让新一代软件系统实现“脱胎换骨”,以崭新的面貌更从容地面对日益繁重的航天测控任务。

回忆起研发时的酸甜苦辣,工程师黄刚依旧感慨万分:“我们终于实现了破茧成蝶。”

图片

祁思禹正在研究数据

从白纸一张的昨天到航天测控实现现代化的今天,变的是我们与日俱增的技术水平,不变的是我们一代代‘牧星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气神。”离开祁思禹家时,高级工程师李晓伟说。

图片

进入下半年,我国航天发射测控任务密度又将跃升至新高度。

面对挑战,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部软件室的科技人员纷纷表示,他们将把与前辈们的对话交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探索宇宙,逐梦星河,牵引一颗颗“中国星”闪烁在九天苍穹。


相关资讯

航天头条
商业航天
深空探测
航天人物
航天科普
国际航天

商业航天